发布时间: 2024-05-17 11:26 信息来源: 字号: [ 大 中 小 ]
广东省以“再造一个新广东”的闯劲拼劲再出发,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、实施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、坚持制造业当家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、推进海洋强省建设、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、推动共同富裕、推进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。2024年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,着重在强化信用基础设施建设、完善信用制度和标准体系、健全信用应用市场化机制、充分发挥社会信用功能、建设廉洁诚信法治政府、深化信用分级分类监管、拓展信用应用场景、推动信用服务业发展、大力弘扬诚信文化、开展信用试点示范等10方面提出工作任务。
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,紧扣广东省2024年政府报告中提出的“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,真正让监管对诚信守法者‘无事不扰’、对违法失信者‘无处不在’。”《工作要点》提出,深化信用分级分类监管,助力统一大市场建设。全面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,推动生态环境、工程建设、交通运输、电子商务、科研等领域迭代完善监管制度和模型,建立跨境车辆走私、网络平台货物道路运输等领域信用监管机制。完善省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,建立各部门信用评价信息共享机制,强化评价结果应用。开展行业信用建设示范工程,组织实施行业信用建设提升行动。建立严重失信主体常态化监管机制,持续开展“屡禁不止、屡罚不改”失信治理,实现实时预警、线上分发。
此外,在推动信用服务业发展,优化信用服务供给方面。广东省明确依托“信用广东”平台搭建信用服务机构管理系统,梳理全省信用服务机构名录。加快推动征信、信用评级、信用担保等信用相关业态服务机构集聚发展,持续开展征信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治理。支持各行业商协会开展会员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工作,探索推广使用行业信用码,推动行业商协会在信用评价、信用监管、信用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。支持广州市南沙区、深圳市前海合作区高质量建设粤港澳跨境信用联盟。
四川省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,深入实施省委“四化同步、城乡融合、五区共兴”发展战略,深化改革开放,强化科技创新引领,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,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,切实增强经济活力、防范化解风险、改善社会预期,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,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。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基础制度、持续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、加快构建新型监管机制、推进信用修复“一件事”、深化城乡信用体系建设、全面推进“信易贷”工作、积极拓展信用应用场景、规范和培育信用服务行业、持续深化区域信用合作、加强诚信文化宣传教育等10个方面明确工作任务。
在持续深化区域信用合作方面。提出推进川渝信用协同发展,促进两地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互联互通,推动各类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互认。研究建立川渝两地标准化公共信用报告和信用档案。持续完善四川省征信平台“川渝金融信用信息综合服务专区”服务功能,加强平台专区推广应用,推进川渝征信一体化建设。鼓励各行业主管部门与重庆市相关部门加强业务交流协作,共同探索“信易+”在重点领域创新应用。支持各市(州)与重庆市相关区(县)开展区域信用合作。深化两地信用服务机构合作,探索推动信用产品和服务异地互认、互用。支持成德眉资信用都市圈建设、川南经济区信用联盟发展。
此外,在推进信用修复“一件事”方面,2024年四川省推进信用修复“一件事”,提出在“信用中国(四川)”门户网站建立相关失信信息信用修复指引。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、异常经营名录、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信息修复。建立健全信用修复协同联动机制,畅通信用修复数据共享渠道,推进信用修复结果互认,推动实现企业“一次申请,同步修复”。
陕西省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,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,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,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,深化拓展“三个年”活动,大力发展县域经济、民营经济、开放型经济、数字经济,切实增强经济活力、改善社会预期、增进民生福祉、防范化解风险、保持社会稳定,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,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,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。2024年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,紧紧围绕充分发挥社会信用功能、不断完善信用监管机制、大力拓展信用应用场景、实施政务诚信提升行动、加强信用基础设施建设、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等6个方面提出18项工作任务。
其中值得关注的是,在陕西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“推广应用涉农信用信息系统”方面,《工作要点》提出,发挥涉农信用信息系统作用,更好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发展。持续推进信用户、信用村、信用乡镇创建与评定。
此外,在开展特定领域专项治理方面。提出建立各级政府违约失信投诉闭环机制,打通投诉渠道,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整治力度,组织开展政务失信治理专项行动,构建政务失信治理长效机制。开展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,全面排查本地区信用评价、信用评分、信用监管等有关制度规定,坚决予以纠正修订。开展整治拒收人民币现金专项行动。开展信用服务市场乱象治理,巩固清理“征信修复”专项行动成果。